有一未必有二,等再領會幾天華語教學的薰陶後,再進行更清楚的分享吧。
這幾天因為工作的關係,開始接觸所謂的「華語教學」這回事,本身對華語有那麼點興趣,加上又是母語,以為應該可以駕輕就熟、輕鬆愉快,沒想到開始進入這領域後,才發現似乎沒有這麼簡單。
在台灣,我們許多認知與「以為」實在脫離不了關係,很多事情靠的不是「專業」,而是「應該」「所以」這類猜測推敲,因此即時我拿來說嘴,慚愧的是很多時候自己並沒有脫離這樣的偏見。
以我膚淺的所見所聞來說,台灣許多教授,是貨真價實的學者,但這代表他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嗎?答案恐怕未必。他的墨水並不代表他的教學,淵博的專業知識是教授之所以能成為「教授」的原因,但這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壞完全是兩碼子事情。
如果沒有勤奮向學的學生,名師未必就能出高徒。我們都知道良好的學習成果必須靠教與學雙方共同努力,教者以技巧誘導、清楚解說、思考辯證,學者勤奮向學、用功好問、思考消化,雙方缺一不可。但在東方社會裡,學生學得好是老師教得好,學不好是學生自己應該檢討,當老師的怎麼看都吃香,這類偏見該是從「尊師」這觀點所演化而來,但我們大多數人都「認為」的理所當然。
上面扯遠了,但這樣的現象的確可以多少反映出我們層出不窮的「以為」「應該」。而另一個這樣的看法,就是語言學習。很多美語補習班,都強調教師是外國人的身份,明示暗示這就是學生一定能學好英語的保證。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好壞,跟老師是不是外國人真的有必然的關係嗎?
我的看法是,這的確可以讓學生學到字正腔圓的英語,但跟學生能不能學得好,恐怕沒有那樣明確的相關。我相信每個來台灣教課的外語教師有一定的評選過程,但學外語非老外不可的念頭,恐怕又只是一種「以為」「應該」的迷信。
為什麼?原因除了先前提過的「教授不等於教師」的論點之外,更大的因素是可以從華語教學看到端倪。
講華語、說中文大家都很行,唐詩宋詞大家都能隨便來個一兩句,理所當然,去教老外都能勝任愉快(先排除英語溝通的問題)。但很多時候,語言的說法是種習慣,文字的使用是種約定成俗,能說出之所以然,能解釋箇中差異,這恐怕就不是任何人都能擔任的工作。
為什麼不能說「我丟棄你」?
「一條狗、一隻狗」我要怎麼分辨?
「你吃什麼我吃什麼」到底是要吃什麼?
「拉什麼拉」到底是要拉什麼?
「我已吃飯」跟「我已經吃飯」差在哪?我要怎麼用?你們中文怎麼這麼麻煩?
我還很淺,因緣際會下開始接觸華語教學,上面這些語言說辭對我們來說是很理所當然的用法,但對老外來說可是多麼一點都不理所當然。這些都是老外學習華語一入門可能就碰到的問題,透過老師的經驗分享變成篇篇趣事。但如果要我們說給老外明白,我們又該如何解釋才好?
很多我們認定華語的說法,其實摻雜許多方言、外來語、約定成俗、以訛傳訛的演化,我們除了不能明白說出正確用法,對這些近似的用法更是難以解釋。
你還認為,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教華語嗎?
相同的,如果老外沒有透過訓練學習「教學技巧」、充實「語文知識」,又怎麼能教好美(英)語呢?每種語言都有其演變與用法,你會寫不代表你會教,你會講不代表你會解釋,以為教華語的老師都輕鬆愉快,就跟誤以為要學好外語非老外不可一樣,不過又是「以為」「應該」的觀念作祟。
Sango 胡言亂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1.留言不必與文章主題相關
2.您可以使用一些 HTML 標記,例如<b>, <i>, <a>
3.最重要的一點,你的留言可以讓我高興一整天..:P